衢州市综合行政执法局防治结合全力推进建筑垃圾治理行动


发布时间: 2024-05-20 14:37 信息来源: 浙江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 浏览次数:

衢州市综合行政执法局紧抓建筑垃圾治理不放松,按照“全面巡查、整治重点、快速清理、长效管理”的目标要求,防治结合,全力营造整洁、有序城市市容环境。截至目前,全市共办理建筑垃圾案件110起,同比上升30.95%。

问题导向、举一反三,扎实推进整改落实

一是统筹协调,充分发挥“一办”职能。充分发挥市城管办“统筹、协调、督导”职能,围绕沙金大道建筑垃圾偷倒等问题,多次协调区块、衢通集团、执法等部门,理顺职责边界,形成治理合力。组织召开专题会议协调解决该路两侧绿化带“失管”问题,明确日常管养、垃圾清运责任主体等,在解决建筑垃圾偷倒问题的同时,补齐前端监管“短板”,并牵头制定《装修垃圾乱倒问题发现和处置机制》,建立区块兜底负责制,明确市区6个模糊交叉区域责任主体。

二是设卡定岗,严防严控“三重”点位。秉持“靠前一步、主动作为”执法理念,梳理易发高发重点区域、重点时间、重点路段,会同智造新城管委会对“三重”点位设卡定岗,开展为期半个月的24小时不间断巡查蹲守,盯紧“偷倒”行为;对沙金大道北侧、机动车考试中心南侧设置隔离护栏500余米,加强物理阻断,防止“新增”。截至目前,该区域内堆积的约1800吨建筑垃圾已清理完毕,违法倾倒有效整治。

三是全面排查,切实做到不漏一处。直面交办问题不回避,在同步整改的基础上,举一反三,分两条线开展排查工作。一方面由市城管办牵头对两城两区重要公路周边、已征未用地及城乡结合部开展排查,发现百家塘等5处建筑垃圾偷倒点,并下发建筑垃圾交办单9份。另一方面由市综合执法局牵头组织8个区块执法部门全面摸排自查,共开展系统排查3轮次,发现问题点位26处。目前上述问题已全部整改到位,工作成果进一步巩固。

多管齐下、精准防控,不断提高执法效率

一是执法联动上,层层紧密。对内,以案件指导、规范执法为目的,成立执法业务组,专组负责建筑垃圾等领域查处工作,自上而下形成完善的监督、指导、执法体系。对外,与区块配合做好建筑垃圾“人防+技防+物防”措施;与住建部门共享审批、运输企业、案件查处等信息,并建立《住建领域执法监管协作配合工作机制指引》,厘清职责边界,规范案件移送;与公安、交通等组建联合执法队,开展联合执法检查11次,全方位强化协作机制,形成监管执法合力。

二是网格巡查上,环环相扣。以《进一步压实基层网格化管理的工作方案》为基础,将建筑垃圾常态化巡查工作纳入网格巡查重点,在全市范围内建立“定人定岗定责”网格管理机制,落实每日巡查不少于三次,在建工地周边、征后土地周边、城郊结合区域、历史问题点位“四必巡”的“3+4”标准。其中智慧新城分局将建筑垃圾巡查与网格队员考核挂钩,对垃圾线索发现率进行量化积分。

三是宣传认知上,面面俱到。将宣传普法工作融入日常执法中,以队员进工地、入小区、8090宣讲、约谈讲座等方式,加强对属地社区、物业公司、装修企业、工地施工的普法宣传频次。通过局微信公众号等媒体平台,刊登建筑垃圾典型案例、建筑垃圾相关法律等,加强源头普法,提高震慑力。截至目前,共开展各类普法宣传活动206次,发放《建筑垃圾规范处置温馨提醒》等资料700余份,梳理典型案例12篇。

行动加持、严格执法,用对用好“处罚利剑”

一是关口前移,紧抓源头环节。聚焦“抓扬尘、抓运输、抓处置”,盯紧工地运输车辆“准运许可、密闭规范、车身整洁”“三严”要求,确保车辆运输不带泥上路。以“数字城管采集员+无人机”两支队伍为补充力量,开展建筑垃圾倾倒问题专项采集,今年以来全市无人机累计飞行12013架次,采集建筑垃圾问题479个,均已交办属地部门完成闭环整改,有效提高巡查覆盖面及问题发现、处置效率。

二是综合施策,开展专项行动。在延续2023年工程渣土处置领域专项行动的基础上,印发《装修垃圾专项执法行动方案》,推动全市范围治理,深化建筑垃圾倾倒违法行为查处。截至目前,累计出动执法人员2799人次,开展执法检查2010次,夜查113次,其中检查在建工地189个次、小区239个次、商铺1582个次。

三是依法查处,加大案件办理。以“做强主业”为切入点,加大建筑垃圾案件查处力度,建立前端、后端联动查处机制,同一案件追溯源头、一查到底。4月,智造新城分局在查收1起“随意倾倒”案件中,联动智慧新城分局对源头“交由未取得核准的单位”进行同步查处,实现全闭环处置。同时,将建筑垃圾案件纳入全市综合执法系统案件“比晾晒”活动中,以周通报、月排名、季汇报等形式,压实责任。截至目前,两城两区查处建筑垃圾案件43起,其中联动案件2起,同比上升115%,建筑垃圾违法行为得到有效遏制。(衢州市综合行政执法局 供稿 编辑 蔡璟瑾)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