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宁市马桥街道以未来社区共建共享推动全域共富真实可感 |
||||
|
||||
近年来,海宁市马桥街道聚焦“全域共富、城乡和美”目标,在共同富裕现代化基本单元建设领域率先破题,全域推进未来社区创建,力争共富红利全民可及、真实可感。2023年,街道8个股份经济合作社总收入2119.54万元,同比增长43.43%,村集体经济发展水平评估结果列嘉兴第一,新丰社区入选浙江省第四批未来社区名单。 系统思维建“新貌”,全域谋划合力推进 一是坚持规划先行“一张蓝图”。以经编起笔,以系统思维整体谋篇布局,通过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推动要素在东中西三个区块流动,实现空间重塑。截至目前,西部经编产业现有企业3000余家,其中规上工业企业263家,2023年实现规上工业总产值248.41亿元,吸纳就业2万余人。东部万亩农田集中连片建成海宁首个万亩方,中部城南新区宜居宜业。 二是坚持公共服务“一盘大棋”。坚持精准公共服务为重点,推动马桥街道、经编园区南北两个街道级党群服务中心双核运行。全域推进交通、医疗、教育等民生项目,高标准建设滨水漫步道,拓展公共自行车布点,启动市二院改扩建、大康明医养、人才公寓、海宁市小球中心等29个公共服务建设项目,计划总投资13.97亿元。 三是坚持融合建设“一域共享”。做实新村点安置区块基础设施建设,实现多个融合性社区资源共建共享,建设过程中将原有各类股份合作社权益向新社区授权,提升居民认同感。如新丰社区建成面积约3200平米的党群服务中心,共享书房、社区运动家、先锋“九久夕阳红”养老院、市二院特色中医等资源服务覆盖全街道,加快构建15分钟高品质生活圈。 因地制宜谋“共富”,深度涵养马桥气韵 一是抱团共富让村民口袋“鼓起来”。推动8个村集体经济通过资源整合、资产盘活、资金扶持三者联动方式实施村级抱团项目,变“输血”为“造血”,先后打造众腾(两创中心)产业园和汇腾产业园项目。2023年,2个园区累计入驻企业35家,厂房出租率100%,房租总收入1668万元,平均每年每个村集体经济增收约42万元。 二是文化赋能让群众脑袋“富起来”。坚持以文化铸魂,推动镇域发展与人文有机融合,持续放大马桥历史文化、非遗文化等优势。如,为传承编年体史书《国榷》历史记忆,围绕其作者谈迁打造主题公园,风貌样板区主干道命名为“国榷”路。又如,为激发经编布贴画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力,改造闲置老粮站为非遗主题咖啡馆,创新贴画技能制作等非遗传承活动,亮相嘉兴非遗集市,登上“学习强国”等。 三是农文旅融合让群众生活“乐起来”。以万亩方“稻香湖塘”为牵引,链接“湖塘印象”“兴盛梨园”“种业公园”等12个个性化场景节点,形成生态、生产、生活三大功能场景。连续5年举办特色农文旅IP“梨花节”,以花为媒、以文会友,结合“海柿山盟”“善粮惠”等共富项目,形成一条集农业观光、农耕体验、休闲娱乐于一体的“万亩方”共富风貌游线,擦亮农文旅“金字招牌”。 着眼长远优“服务”,打造惠民良好生态 一是坚持“抓运营、提质效”长效服务理念。迭代升级“一老一小”服务,打造健康马桥格局。围绕“一老”打造嘉兴首个村级公建民营养老院“九久夕阳红”养老服务中心,全市率先启动为老助餐和配送餐服务,年配送餐5.7万份,服务老年人2230名,先锋社区获评全国示范性老年友好型社区。围绕“一小”,推动街道一中心四园区幼儿园实现托育全覆盖,建成全省首个孤独症科普主题公园,打造“康复+社区+教育”融合的1.5平方公里康复生态圈。 二是创新“群众事、群众治”社会治理模式。念好“融”“议”“治”三字经,吸纳原村民与党员志愿者,组建“大爱先锋”“桐心盟”等志愿服务队,发挥“地熟、人熟、事熟”优势参与基层治理,破解“人户分离”“停车不便”等难题。创新建立“丰收议站红色议事会”“儿童议事会”等议事机制,培育“同栖桐溪同心共治”“丰收在望”等基层优质治理品牌10个。每年开展各类活动300余场,年均服务群众3万余人次,风貌区创建群众总体满意率达95%以上。 三是构建“数字化、未来化”优质服务体系。构建“1个驾驶舱+4个基层治理平台+N个智治功能”的智慧社区服务体系,完善社区智能感知体系和集成应用平台,加快智慧社区建设,推进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与社区服务深度融合。如,在高层住宅试点实施电动自行车充电监管及消防监控项目,从源头减少安全隐患;在经营性自建房推行“慧眼”入户加强监管,“慧眼”入户小区盗窃案件发生率下降30%以上。(海宁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 供稿 编辑 蔡璟瑾)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