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台县街头镇打造“侨连寒山”品牌 助力城乡风貌提质升级


发布时间: 2024-05-31 10:09 信息来源: 浙江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 浏览次数:

海外同心共筑梦,寒山深处连侨情。天台县街头镇紧跟“八八战略”步伐,围绕新时代“根魂梦”主题,深度挖掘和整合侨务资源,倾力塑造“侨连寒山”品牌,通过凝聚侨心、发挥侨力、汇集侨智,走出了一条别具山区乡镇韵味的侨助共富特色路径。沿着“八八战略”指引的路子,不断增加优质服务供给,奏响城乡协调发展“协奏曲”。

凝聚侨心,提升“侨连寒山”文化内涵

一是打造乡愁小院,设建侨乡文化桥梁。“青瓦白墙藏故事,侨韵悠悠润人心。”街头镇投入60余万元打造了满载乡愁记忆的“侨家小院”,将寒山拾得的传说、非遗道情艺术等本土元素融入其中,设立六大功能区域,构建起一座联通海外游子与家乡情感的文化桥梁。

二是举办特色活动,推设当地文化农创。“包粽、绘扇、手作体验......”一系列富有地方特色的联谊活动纷至沓来。同时结合寒山文化设计推出和合二仙卡通鱼食盒、日历等农创产品10余件。去年以来举办文化交流活动6场,吸引330余位侨界人士参与其中。加强城乡间的文化交流与合作,推动城乡文化的共同发展。

三是组建宣扬队伍,推办和合活动向世界。为进一步弘扬“侨连寒山”品牌,街头镇组建“侨声嘹亮”宣讲队伍,并培育13位优秀青年侨胞担任宣讲员。2023年,开展人文社科、民俗风情等各类宣讲10余场次,浏览量超4000次。联合台州学院举办的“四海看和合”活动更是汇聚百余名留学生走进当地特色村落,让和合文化跨越国界、走向世界。

发挥侨力,激活“侨连寒山”内生动力

一是激发城乡血液活力,增强经济心脏动力。街头镇聚焦“输血”、“造血”与“活血”,充分挖掘并释放华侨群体的经济活力。加大“输血”力度,提振经济发展活力。提升“造血”能力,赋能乡村振兴发展。激发“活血”功能,增强经济内生动力。

二是落实建立制度,推动城乡互利共赢效益。一方面,建立侨企联系专员制度,为侨企排忧解难;另一方面,推动城村企结对帮扶,成功促成6家侨企与8个薄弱村牵手,形成互利共赢的助富示范效应。如香港森然酒店投资管理集团有限公司勇担社会责任,斥巨资建设农业科技园,惠及周边村庄,农户收入显著提升。借力归侨反哺,推动城乡共富。

三是积极响应政府号召,创建文化特色侨助工坊。同时,街头镇积极探索政府搭桥、企业出资、农户参与的新型发展模式,引进浙江天皇药业有限公司等多家侨企,共建药材基地数千亩,带动多个村集体经济发展壮大。依托现有文化礼堂、祠堂及闲置校舍,创建了6家各具特色的侨助工坊,采取“侨订单+经纪人+农户”等多种模式,实现村民家门口就业,如旗南黄精侨助工坊,年加工销售黄精产品逾万斤,带动数十人就业增收。

汇聚侨智,夯实“侨连寒山”平安基底

一是推行涉侨纠纷化解模式,建立侨胞专业服务建立。推行“亲缘助调、解困助调、法律助调、联合助调”四助模式,推动涉侨纠纷多元化解。组建侨务智囊团,创设暖心咨询室,为侨胞、侨眷和侨企提供专业服务,全力维护侨胞合法权益。今年以来,成功调解涉侨矛盾纠纷11起,涉侨纠纷诉前化解率、民事可调撤率均为100%。

二是组织侨胞调解团,筑立侨胞和合底线。为营造安定团结的社会环境,街头镇依托“寒山劝和”工作室,聚集一批具有深厚群众基础的热心侨胞侨眷,组建了“和合侨胞调解团”。他们运用“侨胞+协商民主”“侨胞+和合调解”等新模式,成功解决了一批基层矛盾,有力筑牢了平安底线。侨领俞德超先生担任寒山劝和工作室顾问,成功化解雷元村国家级信访件,案例入选省级七张问题清单典型案例。

三是推广和合文化,维护侨胞根本利益。在街头,“和合网格”理念贯穿每一个角落,通过深入社区进行道地宣讲、板凳会商、圆桌恳谈等活动,街头镇将和合文化的精髓融入社会治理之中,确保矛盾早发现、早处理,切实保护好侨界群众的根本利益。在侨胞返乡的重要节点,开展“侨胞进网格·连心大走访”行动,截至目前,累计走访侨户206户,收集民意问题52条,有效解决实际问题18项。(天台县美丽城镇办 供稿 编辑 蔡璟瑾)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