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州市黄岩区以“叠变”促“蝶变” 推进城乡风貌整治提升


发布时间: 2024-05-06 15:06 信息来源: 浙江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 浏览次数:

台州市黄岩区紧扣城市有机更新战略部署,以“人文立城、空间重构、数智再造”三步工作法全域推进城乡风貌整治提升行动,推动历史文化、自然空间和城市能级整体提升。2023年“官河古道”项目斩获国际风景园林师联合会城市景观类杰出奖(最高奖项) 、公园及开放空间类卓越奖、绿色基础设施类荣誉奖,“公社活化——黄岩区特色遗存案例”入选省城乡风貌整治提升优秀案例集。2022年南苑未来社区项目入选“浙里未来社区在线”应用贯通优秀案例,为全市首批唯一入选项目;南苑传统风貌样板区获评新时代“富春山居图”城市样板区,为全省城乡风貌样板区工作领域的最高荣誉。

人文立城,打造文化传承示范地

细捋文化脉络,重现历史风貌。组建区文化复兴战略工作组及专班,以创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为抓手,编制《黄岩“南北文化轴”历史城市景观体系再生概念设计》,明确“一轴四域”发展版图,围绕“翠屏山—黄岩老城—委羽山”文化轴,推动九峰山景域、松岩山景域、沙埠窑景域、鉴洋湖景域建设。目前,已启动沿轴翠屏山儒家群贤文化区、黄岩老城、委羽山等重要节点项目,明年将重点推进翠屏阁、北门广场改建、委羽山公园大有艺术中心等项目建设。

保护传统风貌,留住城市记忆。按照“宜保则保”原则,2021年出台《黄岩老城区历史风貌区、历史风貌建筑保护利用规划》,对全区47处历史风貌建筑、14条历史风貌街巷和4个历史风貌片区,对开发强度、高度控制、管控模式等进行明确,全力保护传统格局和风貌肌理,画好黄岩历史建筑“一张图”。近年来,通过改造提升沿河景观、修复还原沿线古迹等方式,全线打通5.6公里长环老城“官河古道”,实现历史风貌保护性开发;桥上街和司厅巷列入省历史文化街区名单。

提炼宋韵特色,打造展示窗口。全域铺开宋韵文化传世工程,以宋服、宋瓷、宋学、宋迹等为重点,深挖官河沿岸文化资源,并结合蜜橘文化、水利文化等各类历史人文遗存进行溯源,建立官河古道宋韵文化遗产基础数据库,为南宋特色文化重塑奠定坚实基础。截至目前,官河古道宋韵文化遗产基础数据库累计录入400多项文化元素,“官河古道”项目已入选全省首批“文化标识”培育项目。

空间重构,打造品质生活样板地

盘活存量空间,激发城市活力。该区以“十大片区”为蓝图,拟定三年行动方案(2021—2023),形成包含214个项目的城市更新项目库,并动态更新。在此基础上,根据项目成熟度、紧要度和群众需求度,以五大攻坚“百项攻坚”模式逐年推进成片改造。2022年、2023年,市区“五大攻坚”行动考核综合排名连续2年位列第一方阵。

唤醒闲置空间,完善功能布局。开展校地合作,引入杨贵庆等专业团队一线指导,引进专业技术、探索多维运营、多渠道筹措保障资金,以“1+1>2”模式打造遗存利用组合式“样板”。目前,屿头乡原乡公所、旧粮站、旧卫生院、旧供销社、旧兽医站、旧公共厨房等公社遗存建筑得到有效修缮改造。

激活边角空间,助推品质提升。充分利用边角地、零碎地、桥下空间进行“小而美”微改造,采取建设口袋公园、体育健身场所、公共停车位等,推动城市存量空间活化利用。如将城区中央慢行绿道通过平交、空中栈道、地下通道等方式打通近60多个小区,建成绿道38.5公里,受益居民近10万人。

数智再造,打造产城融合典范地

上线智慧平台,拉近邻里距离。在南苑、江北等6个未来社区部署社区智慧服务平台,依托平台搭建社区三端入口,囊括省重大标配应用和数字社会特色应用,并因地制宜打造特色场景,形成黄岩特色邻里交互模式。截至目前,累计上架应用50余个,平均每个社区每周举办5场以上邻里活动。

搭建算力底座,助力产业升级。基于原供水大厦,投资38.2亿元建设“一中心、一基地”,即浙东南智算中心和智算生态产业基地。目前已签约入驻中科寒武纪等8家科创企业,类型涵盖芯片半导体、智能出行、智能制造、车联网等多个领域。

打造数字街区,点燃消费热潮。在官河古道打造全国首条户外数字经济元宇宙街区,通过“AR技术+Reality”增强现实技术与数字影像相结合,以两岸沿线商铺与历史古迹为幕景,将黄岩民间故事融入数字演绎,为游客提供“元游官河”沉浸式体验。《官河水街·仙元宇宙》项目获“2023数字中国创新大赛·数字城市设计赛道”城元宇宙主题金奖。2023年节假日期间,官河古道数字生活街区人流量日均达10万人次;官河古道沿线上榜省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名单。(台州市黄岩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局 供稿 编辑 蔡璟瑾)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