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乡村工匠 注人才“活水” 湖州市以队伍建设绘就乡村振兴新图景 |
||||
|
||||
湖州市建设局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理念,践行“管理就是服务”的宗旨,以乡村工匠培育为着力点,全面打造乡村振兴人才强引擎、激发人才新活力,为巩固美丽乡村建设成果和促进城乡融合发展提供了坚实保障。 靶向发力,搭好工匠培育“台子”。锚定乡村振兴“人才培育”关键方向,在乡村工匠挖掘上持续发力。在培训内容上,充分融入建筑互联网、新型建筑工业化、绿色低碳建造等现代化元素。在培养模式上,通过“以比代拼”的方式,培养了一批具有丰富实操经验、较高专业技术技能水平和管理能力的“乡村建设带头工匠”。自培育工作开展以来,共组织各类职业技能培训53期,累计培训人次超2万余次,让乡村工匠从乡村建设的“生力军”转变为“主力军”。 健全体系,架好工匠成长“梯子”。坚持以数字化改革为突破口,通过创新农房建设体制机制、打造数字赋能监管平台等举措,为乡村工匠群体提供培训、考试、发证、转隶等“一站式服务”。如德清县以省级农房“浙建事”系统应用落地试点县为契机,建设具有地方特色的乡村建筑工匠管理应用系统并上线浙里办平台,通过“一图一库多场景”开启了农村工匠数字化管理服务的新模式,截至目前,该模块累计访问量高达1万余次,培训的特色工匠达500多名。 精准滴灌,铺好工匠就业“路子”。在出台《湖州市高水平推进农村住房建设试点工作打造现代版“富春山居图”实施方案》的基础上,建立完善乡土人才保障激励机制。特别是在支持乡村建设工匠参与村级小额简易工程建设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如南浔区积极开展村级小额简易工程造价库管理试点建设,从制度上有效减少招标采购人为干扰和串标事件,保障了本地工匠能够直接参与村级工程的权益,从根本上实现“有工可做”,充分带动工匠经济创收。 因地制宜,加速工匠精神“落地”。始终坚持以成果转化作为检验工匠培育成效的首要标准。通过积极引导乡村建设工匠参与“浙派民居”建设,催生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标志性成果。截至目前,已培养全国首批乡村工匠名师1名、乡村建设工匠8699名,先后助力打造160个省级以上美丽宜居示范村。如安吉县大竹园村按照“粉墙黛瓦、古朴自然”浙派田园新农居定位,有机融合原村落自然肌理进行总体建设布局,在保持乡村最原始的风貌与特征同时,彰显了鲜明的地方特色,做到“兼容并蓄、和谐宜居”,该项目入选全省浙派民居建设首批典型案例。(湖州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 供稿 编辑 蔡璟瑾)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