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化县住建局统筹建筑垃圾 “源头端、转运端、处置端”三端管理 守住浙西门户 |
||||
|
||||
近年来,为破解山区县“山多地少”的建筑垃圾老大难题,开化县住建局从健全工作机制、强化监管执法、补齐设施短板等方面发力,推动建筑垃圾规范化管理,确保钱江源头山清水秀。目前,开化县已成立全市首个县域正式消纳场,同步建成总投资2300万元的建筑垃圾综合处置项目,改变了该县建筑垃圾“无序失管”“无处可去”两难局面,相关做法得到省建筑垃圾整治督查组肯定。目前,已累计接收处置装修和拆除垃圾6000余吨,调配处置建筑渣土40万吨,消纳场能满足3—5年全县渣土弃置需求。近3年,跨省域、市域建筑垃圾领域实现“零信访”“零举报”,守住了建筑垃圾防控浙西门户。 聚焦“三个一”抓制度设计,管好建筑垃圾源头端 一是推动自上而下“一抓到底”。建立建筑垃圾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定期研究推进情况、县政府分管领导具体负责统筹工作。制定出台《开化县建筑垃圾管理的实施意见》等文件,明确建筑垃圾治理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和产生者承担处置责任的原则,在源头排放、运输过程、分类处置和资源化利用等方面提出了明确规定,改变原先建筑垃圾“无人管、无人问、无体系”局面。 二是做到产土项目“一体研判”。针对开化建筑垃圾以工程渣土为主的现状,改县坚持渣土“不是垃圾而是资源”“内部消化为主”的理念,通过优化设计、控制标高、区块调整等手段,确保土石方开挖、外运量可控,实现土石方源头管控。今年以来,累计召开项目工程渣土专题讨论会10余次,通过项目开发方案优化减少建筑渣土约200万立方米。 三是建立工程平衡“一张地图”。成立“大建设调度”办统筹全县渣土统筹工作,全面排查县域内所有项目形成“一张产需图”,结合项目位置、开工时间产需土量等情况,县渣土办科学编制渣土调度平衡方案,以源头管控为前提、项目内调度平衡为基础、定向消纳为举措,确保工程渣土妥善处置。今年以来累计调度建筑渣土9个批次,涉及建筑渣土40万立方米,节省运费、二次搬运费超300万元。 聚焦“三机制”抓监督执法,管好建筑垃圾转运端 一是建立跨部门联合管理机制。建立住建局、交通运输局、综合执法局、交警大队等多部门联合执法、案件移送、现场会办机制,深入开展渣土车运输整治行动,全面规范渣土运输行业管理。今年以来,累计出动检查人员530余人次,发现问题线索41条,已立案查处19起。建立非法建筑垃圾堆放点、倾倒点排查责任网格上报机制,压实各部门、乡镇(办事处)工作责任,截至目前已开展排查3轮,发现建筑垃圾非法倾倒问题点位16处,目前已全部完成整改,实现中央环保督察期间“零举报”。 二是完善行业监管机制。全面落实建筑垃圾清运车辆企业登记备案制,目前累计登记备案建筑渣土清运行业8家,建筑渣土运输车辆82辆,装修垃圾清运车辆38辆。积极推进建设项目产土信息登记备案,完成全县83个在建项目产土信息登记备案,项目信息备案率达100%。全面落实渣土运输电子联单工作,完成电子联单创建1831单,涉渣土运输项目实现100%创建,确保建筑渣土溯源处置。 三是强化考核结果运用机制。建立健全运输企业红黑榜通报机制,根据日常巡查和考核情况,对小区物业、施工单位、运输单位在建筑垃圾转运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集中通报、督促整改。截至目前已下发整改告知书4份,限制审批通知2份。同时,对物业小区建立装修垃圾统一回收网格,落实专人专运专倒,对该制度的落实情况纳入对物业考评,对装修垃圾运输人强化日常监督执法,防止家装修垃圾“点状滥倒”。 聚焦“三能力”抓短板补齐,管好建筑垃圾处置端 一是提升消纳能力。全面掌握和推进消纳场建设工作,合理谋划建设建筑垃圾消纳场,目前已建成投入使用全市第一个集中弃土场—开化县桑淤岭弃土场,可消纳建筑渣土150万立方米。同时,提前储备2处消纳场,根据需求适时开放,确保渣土有处可去。 二是提升处置能力。探索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可持续发展路径,在衢州市各县市率先建成建筑垃圾综合利用项目,将建筑垃圾制成再生建筑材料,实现建筑垃圾循环利用。目前已累计接收处置装修和拆除垃圾约6000吨,破解建筑垃圾“围城”困境。 三是提升造血能力。考虑到目前部分建筑垃圾价值低,企业收集处置难以盈利、接收意愿不强的情况,探索建立建筑垃圾公益性兜底处置机制,由县国控集团负责建筑垃圾综合处置项目运行,县财政给予一定补助,接收建筑垃圾进厂处理,确保建筑垃圾应纳尽纳。生产的骨料由国控集团销售或用于县重点工程,消除环境污染隐患,实现建筑垃圾“变废为宝”。(开化县住房和城乡建设局 供稿 编辑 蔡璟瑾)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