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泉市活化利用西街历史文化街区赓续千年文脉 |
||||
|
||||
西街历史文化街区源起唐代,总长1417米,是龙泉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主要历史载体。近年来,龙泉市坚持保护脉络的完整性、建筑的原真性和生活方式的延续性三大原则,以“一街、一渠、三区”为承载,通过提升改造、活态传承、业态培育等方式,拓宽文旅商多元融合发展方式,持续增强街区内容力、生长力和创新力,推动千年老街蝶变焕新。今年以来,西街客流量达18万人次,带动文旅消费2000余万元,以西街历史文化街区为核心的“烟雨瓯江·古城新韵”传统风貌样板区入选全省首批“新时代富春山居图样板区”。西街历史文化街区入选第三批省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入选2024年省级旅游休闲街区。 延续肌体脉络,让城市记忆“留下来” 尊重传统,保护街区历史肌理。构建“历史名城—历史街区—历史建筑”保护利用工作体系,延续唐宋时期“一街、一渠”鱼骨状传统坊巷格局,实施“多点位、小规模、渐进式、微循环”改造,推动“基础设施完善—危旧房改造—区块立体整治”渐进式有机更新,保证街巷空间的完整性和周边环境的协调性。自2018年起,累计投入资金10亿元,实施基础设施提升、里弄小巷整治、街区风貌整治等项目30余个。 因地制宜,保障旧房科学修缮。坚持“留改租”并举,按照产权边界和居民意愿采取“一户一设计、一院一方案”,推进街区私有住宅微更新,累计完成324户危旧房整治修缮更新。建立危房修缮“一事一议”工作机制,通过“委托代理+社区公示”方式,破解部分因房屋产权无法申请修缮的难题,累计完成19批次55户危旧房“一事一议”。 坚持原真,保持生活烟火特色。重构街区记忆场所,推行街区“原址恢复+空间重塑+设施提升”改造模式,重点改造直管公房、老马鞭厂厂房等旧建筑,保留修缮老砖墙、洗衣石雕、老水塔等生活载体,推动旧建筑活化利用与原住民便利生活相结合,延续街巷烟火气。目前街区仍保留剑铺、做灯笼、补瓷碗等传统铺面近50家,庙祠、宫观、寺院等宗教建筑24座。 挖掘历史资源,让文化遗产“活起来” 摸清文化家底,夯实保护基础。实施文化基因解码工程,依托中国美术学院、景德镇陶瓷大学龙泉研究院等合作平台,通过梳理文献记载、影像资料、口述历史等方式,挖掘凝练宋韵文化、红色文化、进士文化等优秀传统文化,编纂《中国西街》等历史文本,为地域文化传承创新提供有力支撑。目前,已建立文化档案48项、文化遗产数据库1568个。 整合文化资源,创新研学活动。以西街历史文化街区改造提升为核心,开展文化植入工程,将吴家大屋门楼等文化遗存迁至西街,打造西街古建筑群,深入挖掘绍翁文化,打造探寻诗墙、绍翁故居、绍翁书院等研学点位,推出“西街记忆”“追寻文脉”等8条研学实践路线,推动文化传承创新从理论走向实践、从书本走向生活。今年以来,已接待来自浙江大学、中国美院等研学团队50余批次3000余人次。 活化非遗瑰宝,传承经典产业。深挖宝剑锻制技艺、棕编等48项省市县非遗资源,深化非遗工坊、传统工艺工作站建设,以展销一体、跨界合作、品牌培养等方式,推动非遗产业迭代发展。如西街“剑村宝剑”非遗工坊通过“历史经典+影视作品”跨界联动,为影片《封神》设计制作宝剑道具,拓宽历史经典产业销售网络,上半年工坊刀剑产品线上线下总销售额200余万元。 培育多元业态,让文旅消费“火起来” 做优空间布局。突出“以需求牵引供给”,优先规划街区整体主题设置、业态配比及功能分区,结合各运营主体在使用面积、设施配置等方面的个性化需求,预设餐饮美食、创意零售、文化体验等业态空间布局,最大效益满足业态需求。如“西街33号”公房在规划阶段植入商业功能布局,依托“龙泉娜妮”品牌经营青瓷文创产品,今年已实现营业收入30余万元。 植入特色业态。编制《西街历史文化街区发展研究和业态规划》,构建街区“一核、双轴、点布控”业态发展格局,引入青年文创、时尚餐饮、精品民宿等新业态,打造水塔咖啡、糖水铺、轻餐饮等网红打卡点,丰富街区年轻时尚消费场景。如“嫂子很忙”特色餐饮成为历史街区的网红新店,仅今年暑期以来盈利达40余万元。 打造“月光经济”。整合老街、留槎洲、三江口三大区块,推出“三江口—留槎洲”“留槎洲—一号码头”等水上夜游精品线,常态化举办“三江口青春市集”“留槎墟市”等文旅市集,设置非遗展演、风味美食、手工潮品、农特产品等多元摊位区块,激发文旅市场活力和消费热情。三江口青春市集入选2023年全省第二批重点培育文旅市集名单,今年已举办7场,带动文旅消费200余万元。(丽水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 供稿)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