舟山市多举措绘就海岛共富共美“新画卷” |
||||
|
||||
近年来,舟山市聚焦城乡和美品质提升,以共建共治共享共富为导向,以数字赋能为动力,多措并举、持续发力,在“整治提升”上下功夫,在“常态运营”上做文章,积极探索了海岛县城乡风貌整治提升和未来社区建设新路径,奋力打造了城乡共美的海岛“新画卷”。 高效运行、多措并举,确保体制机制“共保障” 一是构建高效运行机制。按照“大专班”模式开展实体化办公,成立领导小组及办公室,下设8个工作组,统筹协调城乡风貌、未来社区、未来乡村三大基本单元专项工作,通过制度设计、机制建立、工作督导、服务指导等方式,协调解决重点难点问题,保障谋划、建设、运营等工作落到实处。二是加强部门协同配合。联合资规、文广等部门,将城乡风貌整治提升工作成果转化为可游、可感、可赏、可及的共富体验,让空间“活”起来。如联动文旅部门“浙里好玩”等平台,开设风貌样板主题游线,目前岱山“闻风听涛”、嵊泗“百年灯塔·蓝海牧场”岛村记忆2条风貌游线入选首批省级“共富风貌游线”,并参加首届长三角美好生活节会展。三是建立常态化宣传机制。不断总结城乡风貌样板区建设经验及成果,形成多角度、多方面的风貌整治提升典型案例,充分利用电视、广播、报刊、网络等媒体加大宣传推广,提升群众幸福感和认同感。 规划先行、全域统筹,推动风貌整治“精提升” 一是统筹做好顶层设计。颁布首个《舟山市城市景观风貌管理办法》,编制完成《舟山市城乡风貌整治提升行动实施方案》《舟山市城乡风貌八个方面专项提升行动方案》等文件,构建规划、建设、管理全过程城乡风貌整治体系,将城乡风貌整治提升工作从“点上创建”到“全域大美”转变,逐步实现舟山市城乡风貌全域提升。二是合力打造高品质样板区。依托城市公园、广场及滨海绿道等优势资源,深入挖掘海岛人文底蕴、自然传承等软性因子,累计申报省级城乡风貌样板区试点项目20个,建成省级城乡风貌样板区9个,其中嵊泗“山海奇观”、岱山“山海蓬莱”、普陀东港3个样板区获评浙江“新时代富春山居图样板区”荣誉;倾力打造普陀东港“山海花园·荟客东港”、新城“东海烟华·舟派新城”等省级共富基本单元综合品质样板区试点项目,实现城市“美丽蝶变”。三是深入推进八大专项行动。坚持功能完善、品质提升,以八大专项行动为抓手,打造特色入口门户、共富风貌驿、美丽廊道等共计247个项目,加强城市重要区域和节点风貌整治提升,实现城市、乡村、产业、自然山水串珠成链。目前10个共富风貌驿入选省级名单,其中定海“心忆空间”、定海“百里文廊”古樟驿等5个项目获评省级优秀风貌驿典型案例;嵊泗“渔栖书舍”共富风貌驿设计方案获全省共富风貌驿设计大赛专业组佳作奖。 联城带村、一体发展,构建海岛“共富联盟”新体系 一是把握风貌特色,助推产城融合。以城乡风貌整治提升为契机,充分挖掘各地地域文化及人文底蕴资源,推动产城融合、乡村振兴。如嵊泗山海奇观县域风貌样板区围绕“激活蓝海牧岛、振兴百年渔场”建设主题,以“小海鲜撬动大经济、小民宿做出大文章、小景点会聚大花园、小渔村点亮大民生”为主要路径,以贻贝特色产业带动共同富裕城乡融合基本单元建设,枸杞乡贻贝养殖海域面积超8000亩,户均年收入达30万元,打造了浙江省海岛型县域风貌样板区建设的标杆示范。二是打造“乡贤+”模式,赋能乡村振兴路。实施“村企协作、共建强村”行动,打破渔农村岛际空间局限,打通村企两端供需、串联上下游产业,如岱东镇5个村抱团成立旅游开发公司,同6家龙头企业合作经营,村集体以土地入股的形式获取分红;岱西镇各村抢抓交通红利,通过镇属文化旅游发展有限公司收储闲置农房,交由社会资本代运营,村集体享受一定比例的收益,激活乡村造血;成立舟山市首个“乡村振兴文旅博士工作站”,成功研发徐福IP等25种文创产品;通过构建文创基地和市集,形成集文创产品展销、时尚休闲、互动体验、营销推广等功能于一体的主客共享综合性平台,目前文创基地已汇集各类文创产品490种。三是助推星辰大海,绽放山海城市魅力。创新海岛城市“水利+”共富新路子,以五山水利工程为突破口,同步建设25公里长的集水利、健身、休闲、观景、体验等功能于一体的东海云廊生态带,打造全国一流的城市运动休闲绿道。通过全面融入定海历史记忆、精心培育东海云廊商业IP、推出云廊系列文创产品、植入波音747大飞机乐园等方式,引导“吃住行游购娱”旅游业态升级,引入群众参与共建运营,实现共享共富的城市服务经济高质量发展。(舟山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 供稿)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