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州市聚焦公共服务现代化 激发美丽城镇新能量


发布时间: 2024-09-27 16:24 信息来源: 浙江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 浏览次数:

现代化美丽城镇建设以来,湖州市深入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坚持样板引领,分步实施,充分发挥资源优势,聚焦公共服务方面的短板和民生需求,加快推进城镇公共服务现代化,进一步提升居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完善基础建设,构建城乡一体生活圈体系

一是夯实5分钟社区生活圈。以未来社区创建为载体,聚焦“一老一小”服务场景,完善基础性便民服务设施建设,进一步夯实5分钟社区生活圈。截至目前,全市已建成未来社区43个,其中13个位于城镇范围内。吴兴区聚焦全域未来社区打造,新增52个城镇社区“一老一小”服务场景,扎实推进18个儿童友好试点单元建设,全面提升社区服务功能。

二是优化15分钟镇区生活圈。以邻里中心建设为载体,优化镇区公共服务设施布局,在全省率先出台美丽城镇邻里中心建设导则,全市累计新(改)建邻里中心58个,近4.1万平方米,实现了城乡同标准、同服务的幸福邻里中心全覆盖。禹越镇通过盘活闲置资源打造“全天候邻里综合体”,以功能齐全、配套完善的公共服务体系实现本地居民与园区外来人口的和谐共处、精神共富,入选全省首批美丽城镇建设优秀案例。

三是构建30分钟镇域生活圈。以“强镇扩权”改革为契机,进一步强化综合发展型城镇对周边乡镇的辐射带动作用,推动联动联建共发展。如练市镇在美丽城镇建设中借助嘉湖一体化合作,打破行政壁垒,与乌镇共建嘉湖一体化立体“交通圈”和政务服务“通办圈”,目前已经实现了两地公交、执法、医疗、行政审批等便民服务的一体化,同时可为周边乡镇提供政务服务。

优化空间布局,打造全域美丽的城乡风貌

一是推进人口合理集聚。持续推进城乡风貌整治提升,结合跨乡镇土地综合整治推进农村人口合理集聚,促进公共服务配套完善提升。如双林镇以跨乡镇土地综合整治试点为契机,全面推进农村人口向城镇集聚,项目涉及9个行政村3608户农户,采取房票安置、集中安置等多种形式,促使公共服务设施集中配套,提升服务水平。

二是挖掘城镇存量空间。聚焦社区“一老一小”建设,深入挖掘存量空间,对闲置房屋加以改造利用,打造形式多样的公共服务载体,开展具有较强针对性、实效性、普及性的社区活动。如:新市镇利用原有小学改造成普惠性托育园,为外来务工人员解决后顾之忧;同时打造居家养老中心,利用闲置房改造成社区食堂,每日平均流量达到600人次,实现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提升。

三是打造特色服务品牌。依托“共富风貌驿”建设,通过整合既有资源,着力构建规范化、项目化、社会化的公共服务体系,切实打造一批“家门口”的公共服务品牌。安吉县整合既有的妇女之家、儿童之家、婚姻家庭纠纷化解工作室、家长学校等阵地,打造妇儿驿站49家,实现乡镇(街道)全覆盖。同时按照“一站一项目,一站一特色”的要求谋划项目,如溪龙乡妇女儿童驿站推出“‘共富微工坊’技能提升课堂”,聚焦茶乡发展,常态化开展电商直播培训、茶艺师技能提升。

创新服务模式,建立持续有效的发展机制

一是探索一站式服务模式。深入了解企业服务需求,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推动公共服务系统集成,探索公共服务新路径。煤山镇率先在南太湖青年科技创业园设立政务服务四季便利店,统一开设“受理综合窗口”,可一站式办理包括企业设立、政策申报、税务缴纳、社保医保在内的200余项业务,大大提高了服务效率,多元化的服务模式得到了当地企业的一致好评并在全市推广应用。

二是建立可持续运营模式。按照“政府建设、企业运作”的原则,引入市场化机制,在政府适当补贴的基础上,整合社会多方资源,建立可持续的运营模式。如乾元镇通过点状式布局颐养中心、居家养老服务中心、 托幼照护、社区食堂、数字生活馆等30余个未来服务配套项目,并落实服务单位整体打包运营。同时,整合政府、企业、基层党组织等各方慈善资源,以项目化方式支持社会组织在敬老助老、帮扶助残、奖优济困等领域开展公益活动20余场次。

三是运用智慧化管理模式。坚持把治理作为美丽城镇建设的亮点所在,通过在数字化改革上百花齐放、百舸争流,在全省树起了一批“湖州样板”。织里镇在全省打造了首个镇级“智慧中心”,实现了“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成为全省首批数字生活新服务特色镇。莫干山镇在全省率先探索了“数字乡村一张图”的智治新模式,以数字化导览为民宿和游客提供精准信息服务。目前,已经在全县推广,实现美丽城镇全覆盖。(湖州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 供稿)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