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州市释放滨水空间活力 建设高品质魅力城市 |
||||
|
||||
湖州市水域资源丰富,水系密布、河流众多,滨水空间星罗棋布,是湖州珍贵的城市财富和生态基底。湖州市以滨水空间开发利用为载体,全力做好“四篇文章”,滨水空间串珠成链、滨水文化生机盎然、滨水经济蓬勃发展,成为老百姓宜居乐活的好地方。 以水为脉,串联滨水空间。湖州以水为脉,对标“一廊两轴三中心,一环两带四门户”城市设计思路,以当前滨水空间存在的文化IP不突出、主题特色不够彰显,功能品质有待提升等问题为导向,细化编制了《湖州市中心城区品质提升城市设计—环城水环绿道提升计划》《“青绿游廊“滨河步道整体方案》等,通过绘山水、融生态、连服务、兴活力、造景观,串珠成链,打通步行断点,打通滨水绿环与老城公园的景观联系,增加便民服务设施,塑造特色滨水节点,系统优化老城区环城河滨水空间。 以绿为韵,完善滨水设施。充分利用河道两侧等城市边角地块,建成各类口袋公园约150余个,修复改造龙溪港沿岸、尊园沿河等沿河绿道,改造提升湖东大桥桥下空间等景观绿道,打造5分钟亲水见绿圈。同时加强日常管养,及时梳理潜山港东侧等沿河绿地,打通亲水视廊,通透景观视线,显景露水,吸引游人至沿河景观步道,提升百姓游园散步舒适感。重点投资了1.45亿元建设小梅港体育公园,建设约5500平方米的开放式大草坪、近1公里的慢行绿道、下沉式篮球场、网球场等运动场所,打造集“生活、运动、生态”于一体的全龄友好型高品质体育公园。 以文为魂,活化历史遗存。加强对历史文化的保护和活化利用,完成湖州市水文化遗产调查工作,编撰完成《浙水遗韵·清丽湖州》,共调查出水文化遗产606项;有序开展大运河沿线6大古镇文物修缮工程,深入挖掘桑基鱼塘文化和运河水文化,系统梳理4069处文物和304处市级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解码形成湖丝、湖笔、湖学等文化基因库。頔塘、南浔古镇水系、太湖溇港等17项遗产入选浙江省重要水利工程遗产资源名录。打造“石淙龙虾节”“鱼文化节”等滨水文化品牌活动,传承荡湖船舞、练市船拳、摇踏拔船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吸引游客超100万人次。重点投资1亿元,打造项王码头-潘家廊片区-项王码头水上夜游项目,以湖州历史脉络为轴,以文化、艺术特色为创作基底,打造水上行进式、沉浸式夜游精品,为市民群众了解湖州、品味湖州提供了重要载体。 以人为本,发展滨水经济。围绕苕溪等滨水区域开发旅游业态和旅游场景,湖州举办了一系列大规模旅游活动赛事,如长三角帆船赛、“南太湖心晴就好”旅游节、长三角度假博览会等;围绕市区水域培育“闲步苕霅”夜间文旅经济品牌,先后培育11家市集入选“闲步苕霅”等入选全省重点文旅市集。探索出古镇复兴、长三角亲子乐园、“状元湖”国际垂钓中心等一大批集“网红”打卡、旅游、休闲一体的滨水新业态,推动风味美食、露营民宿、文化演绎等业态拥河发展,1-6月全市全域游客同比增长14.67%,列全省第3位;接待过夜游客同比增长11.21%。仅南浔区,水旅集群业态主体带动就业152人,农民人均收入增长7%;水旅产业接待游客量979.4万人,同比增长72.94%。(湖州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 供稿)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