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州市强化“廉业融合” 激活环卫清廉建设新质生产力 |
||||
|
||||
近年来,湖州市建设局市容环卫中心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聚焦主责主业,通过完善顶层设计、厚植清廉基因、加强全程监管,全力打造“廉环卫·洁湖城”清廉品牌,推动清廉建设和业务工作“相融合、双提升”。 强化制度建设,在“廉政风险防控”上探索新路径。一方面,建章立制强保障。近年来,新增出台《采购管理办法》《预算管理办法》等 38项制度,修订44项制度,延续4项制度,总计现行制度86项;推动制度与线上办公软件的深入融合,以制度为核心架构优化流程设计,提升流程科学性;通过“精简”“合并”“审核”,对使用率低或依据欠缺的流程予以取缔,对相似度高、重合度大的流程进行归并,降低了因流程繁杂、错选误选引发的廉政风险,为廉政建设筑牢坚实屏障。另一方面,智慧管理强闭环。在办公软件系统中建立采购项目“唯一赋码”,分别对项目入库、采购、结算等环节开展必要性、可行性及规范性审查,形成全流程监管闭环体系,确保各项环节不可逆。按照“人机交互、减少失误”的原则,优化线上办公系统中关于项目入库、采购支付等23个界面及流程,新增报批提醒43个,相关流程退回率同比优化前下降50%以上,进一步降低廉政风险隐患。 聚焦改革创新,在“廉政队伍建设”上呈现新气象。一方面,优化部门设置。为规范单位生活垃圾处置收费管理,成立便民服务窗口,将合同签订与费用收取环节清晰分割,从源头上降低廉政风险;同时,专项组建内审办,针对各部门年度工作目标履行、招标采购、合同履约、食堂专户管理以及环卫工人权益保障等重点领域,开展全面、深入的内部审计工作。结合审计结果专题召开反馈会,通过审计监督的刚性约束,倒逼问题整改,确保各项工作合规有序推进。另一方面,激发内生活力。充分考虑职工能力、技能和意向,合理调整部门组成,定期开展双向选择、轮岗等制度,让合适的人到适合的岗位上去,调动用人部门及职工的积极性,实现“人事匹配、量才使用”;建立老同志监督顾问团、青年建议联席会等机制,听取老同志和年轻同志关于党风廉政建设方面的意见和建议。 抓实守土尽责,在“廉政文化浸润”上谋求新突破。一方面,严把考核质量关。制定出台《环卫作业管理和质量考核办法》,细化考核标准,优化考核模式,将对一体化中标服务单位的考核权限按照权益保障、文明作业、质量管理、宣传报道等内容,由原来2个部门分散至12个部门,推动“小微权力阳光运行”,建立科学合理、操作性强的考核机制,从源头杜绝考核过程中的暗箱操作,以公正透明的考核促进廉政文化融入日常工作。另一方面,提升智慧监管效能。构建环卫数字化治理平台,自动采集道路保洁、垃圾清运、公厕管理等核心业务数据,组建智慧平台专管员队伍开展线上监管工作,2022年至今已利用该平台查处违规作业33486余次,有效避免以往仅人工考核主观性大、数据采集不全面等问题,实现监管的精准化、高效化,为廉政文化的深入浸润提供有力支撑。 注重全域推广,在“行业廉政建设”上探索新路径。一方面,延伸清廉覆盖面。立足行业管理职能,出台《关于进一步强化湖州市环卫行业领域清廉建设的指导意见》,提出关于强化行业清廉建设意见8条,做好行业清廉建设规划引领。同时。加强与区县行业主管部门的工作联动,深入一线互相交流关于清廉建设方面的优秀经验做法,形成市区县交流机制。将环卫服务企业纳入清廉建设体系,签订清廉环卫承诺书,浓厚见贤思齐、齐头并进的清廉建设氛围,形成风清气正的环卫新风尚。另一方面,营造共治共享氛围。通过开通环卫热线“2201212”、组建覆盖全市1000余人的“民意观察团”、在全市413个公厕上张贴“民意直达码”等工作举措,主动接收全市范围内市民群众关于环卫业务、清廉建设等方面的意见建议,增强市民群众“主人翁”意识,共同参与市容环卫管理,切实提升体验感、幸福感和满意度。(湖州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 供稿)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