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市上城区紫阳街道打造垃圾分类创新实践 |
||||
|
||||
在“垃圾处置一件事”与“无废城市”建设的双重战略驱动下,杭州市上城区紫阳街道积极践行“党建引领、科技赋能、多元共治”的核心路径,不断探索垃圾分类治理的新模式,致力于打造一个既“精品化”又“智慧化”的示范样板。通过一系列富有创意与实践意义的举措,紫阳街道不仅显著提升辖区环境品质,更成功地将垃圾分类转化为全民广泛参与的文明行动,为城市精细化治理贡献了宝贵的经验与启示。 党建引领:红色引擎激发分类治理新活力。紫阳街道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创新性地构建了“党建+网格+垃圾分类”的立体管理模式。通过组建“红色管家”队伍,党员们主动担当,积极投身于入户宣传、桶前值守和专项整治等活动中,他们累计发放宣传手册上千份,整治混投混运、背街小巷环境问题100余处,以强大的“红色力量”引领居民践行绿色生活方式。太庙社区更是通过“红色示范员”和“红色督导员”队伍,发动80余名党员志愿者每日巡查垃圾分类投放点,将军属、老党员转化为分类“带头人”,形成了良好的示范效应和辐射作用。 智慧赋能:科技手段提升分类效率与质量。在硬件设施与数字化管理方面,紫阳街道以“便民、智能”为目标,积极推动垃圾分类向智慧化方向升级。金色海岸示范小区将垃圾房改造为了兼具生态功能与美学价值的社区地标,通过增设光伏、智能设备充分展现了“零碳理念”与便民服务的深度融合。街道还搭建了“1+20+N”三级责任平台,依托智能分类系统建立了垃圾房信息化档案,动态监测收运数据,实现垃圾投放行为的实时追踪与居民积分系统的互联互通。使得分类投放行为可追溯、可激励,还大大提升了分类效率。 多元共治:构建全民参与垃圾分类的新格局。紫阳街道注重激发商户、居民、企事业单位等多元主体的自治活力,形成了“商居共治、全民联动”的治理网络。太庙社区成立了“商户垃圾分类联盟”,由党员商户牵头制定行业分类标准,并通过“星级专管员”制度开展一对一帮扶,覆盖了餐饮、零售等重点行业。在居民层面,街道创新性地实施了“家庭桶长制”,明确了家庭双色桶由户主负责、小区公共区域由物业“桶长”监管的责任体系。结合积分奖励制度,对分类表现优异的居民给予物质与荣誉双重激励,进一步提升了居民的参与主动性和积极性。 长效管理:制度创新与柔性执法相结合。为实现垃圾分类的常态化、长效化管理,紫阳街道构建了“制度+队伍+执法”三位一体的监督模式。一方面,制定了《垃圾分类专管员考核制度》,通过日巡查、周覆盖的高频督查机制,压实了物业与社区的责任。另一方面,引入了人大、政协监督机制,针对设施选址、危废处理等难题开展专项协调与跟踪管理,形成了闭环管理模式。在执法层面,街道推行了“柔性劝导+刚性处罚”的组合拳策略,对混投行为首次进行教育引导、二次给予警告、三次则依法处罚。这一策略既保障了法规的权威性与严肃性,又兼顾了居民的接受度与参与度。(杭州市上城区紫阳街道 供稿)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