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溪市全方位推进废弃物循环利用 助推生态经济效益双提升 |
||||
|
||||
兰溪市以“大综合一体化”行政执法改革为契机,全方位推进废弃物循环利用,建设“无废城市”,实现废弃物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有效促进废弃物循环利用实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双提升。陈腐垃圾处置、危废处置、二氧化碳捕集等多项举措省内领先。 健全分类收运体系,夯实资源化利用基础。一是生活垃圾源头分类全覆盖。农村实行“两次四分”模式,全市农村累计配发户分垃圾桶60余万套,实现自然村分类投放全覆盖。城区实行“两定四分”模式,居民按照四分类标准定时定点投放生活垃圾。2020年以来,累计建成集中投放点626个,每年回收各类可回收垃圾1.98万吨。二是大件垃圾处置循环利用。紧盯旧沙发、旧冰箱、旧床垫等大件垃圾难处置、乱丢弃等问题,在全省率先建成大件垃圾处置中心,通过“覆盖式收集、资源化利用、公益性服务”全链条处置,实现大件垃圾“变废为宝”。自运行以来,共收纳大件垃圾10.79万件,拆解利用10.74万件,修复246件,市民免费认领492件。三是陈腐垃圾“回炉处置”。在全省率先启动陈腐垃圾的焚烧处理工作,充分利用生活垃圾日处理量大于日产生量的契机,挖掘已填埋陈腐垃圾与新鲜生活垃圾按1:5比例进行配比,并适当延长发酵期限,再进行高温焚烧发电处理。我市实现46.23万吨陈腐垃圾清零,发电量1.25亿千瓦时。陈腐垃圾处置方式获全省推广。 优化处置利用路径,拓宽资源循环渠道。一是农业废弃物充分利用。注重秸秆还田。种粮大户全面推广秸秆深翻还田,利用早稻秸秆覆盖种植小萝卜2万亩,提高出苗率;利用秸秆生产食用菌,年产50万菌棒家庭农场,消耗秸秆5000余吨。注重资源再生。每年6000余吨油菜、大豆等秸秆粉碎加入猪粪生产有机肥1.2万余吨。注重种养结合。引导养殖场与种粮大户对接,全市228家养鸭场年利用秸秆1200吨;规模奶牛场1家年利用秸秆1万吨以上。二是建筑垃圾持续再生。依托红狮水泥等地方企业,构建“分类收集、企业清运、集中处理”的处置体系。城中村改造等大体量建筑垃圾,实行第三方公司市场化运营,直接运输到企业处置。个人装修建筑垃圾,通过上门定点收集,经城区中转站,定期运输到企业处置。环保建材企业大型粉磨机将建筑材料磨粉成安全、环保的水泥添加料,实现建筑垃圾循环利用。目前,已累计资源化处置建筑垃圾430.6万吨。三是工业固废高效转化。助推兰溪化肥厂转型升级为集危废综合利用、能源再生、技术研发为一体的凤登绿能环保公司,成功研发“危险废物制高值化学品绿色低碳技术”,突破传统危险废物处置技术资源化利用率低、高碳排放等难题,实现危废高效资源化利用,每处置10万吨危废节约化石能源约5万吨。相关技术获第六届浙江省工业大奖、2024绿色设计国际大奖提名。 强化政策科技协同,构建循环经济保障体系。一是机制保障更全面。制定《兰溪市废弃物循环利用监管一件事实施方案》《兰溪市工业固废长效管理机制》等制度,从源头产生、收集运输、处置利用各环节,分析群众和企业需求。从许可、监管、执法、服务各环节,构建部门高效协同推进的监管执法保障机制。目前,全市建成再生资源分拣中心2处,年分拣量60万吨。危废品处置企业6家,处置能力78.77万吨。建筑垃圾处置企业10家,处置能力127.5万吨。二是技术赋能更深化。聚焦科技前沿,激发企业动力。众鑫环保利用甘蔗渣等农作物废弃物生产可降解餐饮具产品,年产值13亿元,95%以上产品出口欧美等发达国家,2024年成功上市。浙能兰溪发电投产全国首个万吨级燃煤电厂二氧化碳捕集与矿化利用全流程耦合示范项目,每年捕集利用二氧化碳量1.5万吨。目前,全市已建成国家级绿色工厂3家,省级绿色低碳工厂9家,金华市级绿色工厂20家。三是部门协同更紧密。建立公安、交通、环保、综合行政执法等多部门协同监管机制,打通各部门非现场监管技术手段,加强固废全链条执法检查,开展生活垃圾、建筑垃圾、危固废、秸秆焚烧等领域执法检查,严厉打击非法处置废弃物行为。2024年,查处各类非法处置废弃物案件630余起。(兰溪市综合行政执法局 供稿)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