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湖市绿道建设赋能城市高质量发展


发布时间: 2025-03-19 14:21 信息来源: 浙江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 浏览次数:

近年来,平湖市以“公园城市”理念为引领,创新构建“规划引领、水脉为基、文化点睛、全龄共享”的绿道建设模式,将绿道从单一交通功能升级为“生态廊道、文化纽带、经济动脉、民生载体”的复合空间,推动绿道从“贯通脉络”向“激活城市”跃升,累计建成市域绿道305.3公里,其中城市绿道110.97公里,城区滨水绿道项目获评“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

一、以系统思维破解建设堵点,构建全域覆盖绿道网络

一是顶层设计,动态迭代规划体系。以市民需求为导向,自2017年起修编《市域绿道网规划》,滚动实施“三年行动计划”,形成《金平湖新崛起绿道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平湖市中心城区城市园林绿化三年建设实施方案(2021-2023)》《平湖市绿道网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等政策闭环。通过“慢行连道、多元包容、功能有序”三大举措,建成南市青影生态绿廊、水岸交融绿道等精品项目,实现绿道与城市更新、生态修复、文化传承深度融合。

二是靶向施策,精准回应民生需求。聚焦“断点阻隔、功能单一、服务不足”等痛点,采用“小微更新+综合改造”模式,激活闲置空间。例如,针对嘉兴塘绿道碧水云天段“断头”问题,整合小区沿河绿地、增设跨河景观桥,打通绿道脉络;利用桥下空间建设游步道69处,增设便民接梯92座,形成“桥上不通桥下通、陆地不通水上通”的无障碍网络。

三是全域织网,实现5分钟便民目标。以环东湖为核心,沿6条主干河道辐射延伸,构建“一中心六辐射”绿道骨架,串联七大城市生态圈。通过“见缝插绿、拆墙透绿”大力推进绿道建设,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18.13平方米,公园绿化活动场地服务半径覆盖率91.47%,居民步行5分钟可达绿道入口,真正实现“绿道即生活”。

二、以滨水脉络串联生态骨架,打造立体化慢行系统

一是水网串联,构建生态廊道。依托城内密布的水系资源,沿漕兑港、嘉兴塘等河道建设滨水绿道,形成“水岸共生”的生态网络。例如,青影绿廊通过修复湿地植被、增设亲水栈道,打造集生态保育与亲子科普于一体的“自然课堂”;海盐塘绿道引入海绵城市技术,采用透水铺装和雨水花园,实现“绿道与水文循环共生”。

二是立体贯通,破解空间瓶颈。创新采用“水上浮桥+下沉绿道+桥下空间”组合模式,破解跨河、跨路断点难题。累计架设跨水系景观桥85座,改造桥下空间69处,串联碎片化绿地。如城西滨河公园通过架设“飘带”空中栈桥,连接运动场馆与儿童乐园,形成“水陆空”三维活动空间。

三是功能复合,激活绿道价值。推动绿道与公共服务深度融合,建成“绿道+通勤”“绿道+文旅”“绿道+运动”三大场景。例如,南市青影绿道串联东湖新区与明湖景区,打造“最美上班路”骑行环线;环东湖绿道贯通南河头历史街区、水洞埭步行街以及南村书堆、报本禅寺等东湖八景,形成了可吃、可玩、可逛、可购、可赏的网红路线。

三、以历史底蕴赋能绿道品牌,构建全龄友好空间

一是文脉传承,打造主题化绿道IP。深挖“东湖八景”“白马驿道”等历史资源,设计文化主题绿道。环东湖绿道以“南村书堆”“北原牧唱”为节点,推出非遗手作、古风市集等活动,嘉兴塘绿道复原“接官亭”等20处历史印记,年均吸引游人超10万人次。

二是适儿化改造,拓展儿童成长空间。通过“留改拆增”模式,新建茶花公园、围棋公园等主题公园,改造松枫港、大南门等“口袋公园”,沿线增设亲子卫生间、安全监控系统,推动实现代际共融共享。例如,无缝对接城市绿地系统,在城西运动飘带建设童梦乐园、萌娃平衡骑车道2处“家门口好去处”儿童户外活动空间,与室外球场、室内场馆、健身场地、休憩驿站等社交、休闲、运动场所形成串联,实现了儿童户外活动空间的多元融入与提质扩容。

三是文旅融合,释放绿道经济潜力。以绿道为载体,深挖“生态+文化+消费”叠加价值,培育“绿道+夜经济”“绿道+研学”等新业态,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例如,以水道为链、以绿道为廊,推出主题游船项目,贯通东湖景区与明湖景区,有机串联中心城区和南市新区旅游景观带,打造“水岸交融”夜游品牌;漕兑港绿道以“文化链”串联博物馆、城市展馆、文化馆、图书馆(在建)等核心节点,带动周边文化、餐饮等消费。(平湖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 供稿)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