衢州市深入推进生活垃圾分类扮靓城市幸福底色


发布时间: 2025-03-20 15:32 信息来源: 浙江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 浏览次数:

近年来,衢州市把垃圾分类作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改善城乡人居环境的一项重点工作来抓,召开全市垃圾分类工作推进会,成立市生活垃圾分类工作推进办,以久久为功的决心推动生活垃圾分类各项工作落细落实,推动群众习惯养成,完善配套设施建设,形成“政府主导、部门牵头、全域推进、全民参与”的垃圾分类工作格局。

一、高位统筹构建治理新体系,多方联动共促分类提效能

一是高位推进,专班运作。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高度重视生活垃圾分类工作,2024年以来,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5次带队实地督导、专题研究分类工作,对垃圾分类工作作出18次批示,要求把群众身边的“关键小事”作为“民生大事”抓紧抓实抓出成效,推动垃圾分类成为低碳生活新时尚。市政府分管领导组织召开联席会议6次、专题会议8次。成立以市政府主要领导为总召集人的工作专班,涵盖27家成员单位,专班下设推进办,从住建局、文明办、综合执法局等部门抽调12人实行实体化办公,建立“会商协调、清单管理、监督问效”闭环机制。出台《衢州市生活垃圾分类提质增效方案》《生活垃圾分类投放设施设置标准》等一整套工作制度,优化投放、收运、处置全流程规范,破解群众反映强烈的混收混运、清运不及时等难题20余个。

二是机关先行,行业示范。市直党政机关全面推行“光盘行动”“光瓶行动”,市机关事务保障中心、市国资委等单位分别针对机关单位、国有企业制定垃圾分类专项方案,2024年机关食堂易腐垃圾同比下降8%。市邮政管理局全力推动快递包装循环化,2024年回收复用瓦楞纸箱241.2万只,节约成本累计超300万元,电商快件不再二次包装率达99.7%。

三是项目赋能,市场运作。落地城区可回收物上门回收服务项目,实施“线上预约+上门回收+智能结算”模式,2024年以来共计上门回收102万单,1.82万吨可回收物、1.3吨有害垃圾,发放环保金1081万元。在衢州城区建成分拣中心5座,低值可回收物利用率从40%提升至65%,实现“居民得实惠、企业获资源、政府减负担”的多赢目标。

二、全链智治重塑分类新机制,多措并举筑牢生态安全网

一是织密收运网络,夯实前端基础。撤除零散投放点3000处,全市各小区投放点位均按标准建成,配备四类收运车辆161辆,建成回收网点102个、中转站10座,收运能力覆盖全城区。编制《环境卫生设施专项规划(2021-2035年)》,将垃圾分类设施建设纳入城市长期规划,预留各类环卫设施用地200亩,保障可持续发展。

二是创新易腐收运,破解末端顽疾。试点“公交式收运”模式,开通24条易腐垃圾清运专线,实行“赋码管理、专线运输”,清运效率提升50%。推行商业街“定时定点上门收运”、农贸市场“以桶换桶”等差异化模式,制定“十二步工作法”,易腐垃圾日产日清率达100%,生活垃圾分类处理率提升至86.4%。

三是加快技术创新,提升处置能力。引入“飞灰水洗+水泥窑协同”技术,2024年资源化利用飞灰2.03万吨,成为全国首个全域飞灰“零填埋”地级市。投运焚烧、餐厨、厨余处置项目9个,日处理能力达3040吨。修订终端考核办法,建立安全应急制度,全年开展演练12次,实现设施“零事故”运行。

三、全民共治绘就文明新图景,文化浸润培育低碳新风尚

一是全域覆盖强认知。立体宣传矩阵,市委宣传部牵头印发《垃圾分类宣传工作方案》,联动教育、团委等部门开展“分类进校园”“主题作品大赛”等活动,吸引3万多名中小学生参与,形成“教育一个孩子、带动一个家庭”的示范效应。

二是媒体宣传造氛围。以“电视问政+典型晾晒”为抓手,通过媒体公开晾晒垃圾分类推进中存在的问题,在问中找不足,在答中明方向,在改中抓落实。通过新媒体平台发布公益广告和科普知识问答,累计宣传内容达5800余条,2024年市级以上主流媒体报道日均达3次,营造出人人知晓、人人参与垃圾分类工作的良好环境。

三是志愿服务聚合力。构建“四级队伍、三级管理”垃圾分类志愿服务体系,市直各单位组建志愿服务队80余支、累计1.2万余人次下沉社区,广泛开展桶边督导、科普宣传、现场示范等多种形式的志愿服务活动,打造“虎妈志愿队”“有礼青年”等衢州特色垃圾分类品牌。创建“市民观察团”机制,组织居民实地参观垃圾处置终端设施,推动公众从“旁观者”向“监督者”转变,群众满意度达到91%以上。(衢州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 供稿)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