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源头” 推“举措” 共“参与” 湖州市南浔区纵深推进历史文化传承保护


发布时间: 2025-03-28 17:34 信息来源: 浙江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 浏览次数:

湖州市南浔区始终将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作为城乡建设的核心任务,系统性构建保护体系、创新性传承历史文脉,将保护传承深度融入城市更新与城乡发展全生命周期,实现“保护与发展互促共进”的良性循环。截至目前,全区累计获评中国历史文化名镇3个、中国历史文化名村1个、国家级传统村落2个、浙江省历史文化街区3个、省级传统村落13个,完成162处市级历史建筑测绘建档,覆盖率达100%。

规划引领,构建全域保护体系。一是突出全域统筹。实施南浔古镇复兴“四梁八柱”工程,统筹推进双林“凤凰古镇”、菱湖“中国渔都”、练市“利市商埠”、善琏“湖笔之都”、荻港“非遗小镇”等特色片区建设,建立“一镇一策”保护机制,完整保留大运河文化带的原真性肌理。二是注重因地制宜。开展历史街区与特色小镇联动规划,练溪街区入选第七批省级历史文化街区并完成保护规划编制,形成“运河为脉、古镇为核、多点共生”的空间格局。三是深化分类保护。建立“价值评估—分级保护—活化利用”全链条管理体系,实施“评估定级、分类修缮、一幢一策”保护策略。2025年重点推进沈尹默艺术馆、庞氏承朴堂布展等活化利用项目,通过“功能再造+文化赋能”模式,实现历史建筑从静态保护向活态传承转变。

精细施策,提升保护实施效能。一是完善名录管理,拓展保护维度。开展“地毯式”历史文化资源普查,新增认定历史建筑2处,完成8处濒危建筑抢救性修缮,创新推出5处“可阅读建筑”活化样板。构建“数字孪生”保护系统,运用三维扫描、BIM建模等技术实现文化遗产全要素数字化建档。二是推动融合更新,破解保护难题。对南浔古镇东大街剧院进行系统更新改造,在不改变建筑整体外观和内部框架的基础上,对建筑内部空间进行整体更新改造,打造为古镇里的现代化特色剧院。实施“微更新”示范工程,将通信基站改造为兼具景观照明、文化展示功能的复合型设施,探索传统风貌区市政设施隐形化改造模式。三是加强典型交流,注重保护传承。全省现代化美丽城镇建设工作交流会在浔顺利召开,会上全省约160人紧紧围绕“加强历史文化保护传承、推进历史建筑活化利用”的主题进行深入交流。

多元共治,激发传承创新活力。一是培育文旅融合新业态。打造“水乡文脉”共富示范线,串联古镇、古村、非遗工坊等节点,建成“蚕桑文化体验馆”“湖笔研学基地”等10个文旅融合项目。创新推出“古宅+民宿”“老字号+新零售”等活化模式,南浔古镇保护案例入选全省城乡风貌整治提升优秀实践。二是构建全民参与新格局。建立“专家智库+社区志愿者”保护监督体系,开展“古建保护进校园”系列活动。组织收集并发布一批具有代表性、活化利用效果好的历史建筑典型案例,增强公众的参与感和责任感。三是创新政策保障机制。全面规范历史建筑实施原址保护审批等3个审批事项,优化审批流程至7个工作日办结,累计完成高宅、吴宅等8处历史建筑保护性利用审批。建立《南浔区涉大运河保护项目联合审查机制》,统筹发改、文广旅体等6个部门联审流程,进一步加强了大运河(南浔段)遗产区,缓冲区以外监控区范围内的新建、改建、扩建等建设项目的准入,累计完成佳丰纺织、博远新材料等两个项目的审批。(湖州市南浔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局 供稿)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