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盐县坚持以“用促保”推动历史文脉与现代生活共融共生


发布时间: 2025-03-04 16:49 信息来源: 浙江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 浏览次数:

海盐县以“赓续千年文脉、加快古城复兴”为指引,通过系统挖掘、创新转化、活态传承等手段,系统构建历史资源“全景式保护、创造性转化、浸润式融合”发展格局,推动历史文脉与现代生活共融共生。已创成省级历史文化街区1个。

一是顶层推动,延续历史文化街区风貌。以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绮园为“核”,全面深入挖掘、科学评估绮园路历史文化街区的价值和特色,编制《海盐县绮园路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2023-2035)》,坚持“整体保护与单体修缮并重、遗产保护与改善民生并重、活化利用与文脉传承并重”,划定“核心保护区-建设控制区”实行分级管控,明确建筑风貌、建筑高度、街巷肌理等保护控制指标,“一栋一策”推动历史建筑精准修缮。完成老县委办公楼、张乐平纪念馆等历史建筑关键点位保护性修复,修缮后的绮园路历史文化街区完整保留2.6万平方米浙中园林风貌,在街区内打造明清风格仿古建筑群商业街,植入文化旅游、品牌餐饮、休闲娱乐等多元业态,形成“历史风貌+现代消费”融合场景。蛇年春节期间吸引游客8.1万人次。

二是摸清家底,开展历史文化资源普查。遵循“空间全覆盖、要素全囊括”原则,从“空间+时间”双维度开展历史文化新增资源普查和已公布名录复核,范围扩展至建成50年以上的老厂房、老产业园、老小区及体现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内涵的建(构)筑物,累计普查房屋建筑450余幢、构筑物20余处,挖掘新增资源点45处列入海盐县历史文化资源后备名录,并纳入国土空间“一张图”信息管理系统。对后备资源进行布局、造型、风貌的择优挑选,通过“调研-评审-公示”动态筛选,累计公布4批次县历史建筑保护名录,总量达73处,同步推进历史建筑图则编制和保护挂牌工作,充分运用点云、倾斜摄影等先进技术对历史建筑进行测绘建档,实现历史建筑测绘建档率、挂牌率“双100%”。

三是活化利用,促进文旅空间融合共生。以“微改造、精提升、可持续”理念,创新打造“历史建筑+”新型业态载体。如在张元济图书馆老馆涉园区域引入“六伴花书咖”共同运营机制,构建集公益咖啡、阅读推广、文化沙龙于一体的业态组合,形成可阅读、可体验、可消费的文旅融合模式,入选市级活化利用示范项目优秀案例。采用“文化基因+场景重构”模式,通过'单体活化-片区联动-全域升级'三层递进,推动历史空间向文旅资产转化。如沈荡镇改造老粮仓群、砖混筒仓建筑等工业遗存,植入书店、咖啡工厂等现代业态,实现从“物质粮仓”到“文化粮仓”的转型,并串联贲湖老街、酿造文化产业园等节点创建“书里文城·醉美沈荡”传统风貌区,形成95.86公顷的特色文旅网络,实现“工业遗存-文化地标-经济引擎”的转化升级。2024年沈荡镇客流量突破120万人次,同比增长264%,直接营收超8000万元,带动其他营利性服务业营业收入、零售业销售额分别增长45%和15%。(海盐县住房和城乡建设局 供稿)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