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盐县“三个一体化”深化农污治理 助力城乡融合发展 |
||||
|
||||
海盐县以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强基增效双提标”行动为契机,以“三个一体化”推动城乡污水处理设施同质同标、互联互通、共建共享。目前,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行政村覆盖率、标准化运维覆盖率、出水水质达标率均达100%。 顶层设计城乡一体化。一是规划引领强统筹。编制完成《海盐县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近期建设规划(2021-2025年)》,以县域为单元,按照先易后难、先急后缓、先环境敏感区后一般扩面的方式,分区分批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计划到2025年底,完成全县应接农户接户率99%、农污处理纳厂比例97%的目标。二是制度完善强保障。先后印发《海盐县供排水一体化工作实施方案》《海盐县农村生活污水建设运维管理一体化工作实施方案》《海盐县城镇污水管网提升改造实施方案》,整合供排水、农污治理等3个专项方案,形成了1+N”城乡污水治理一体化政策保障体系。三是组织优化强协同。成立城乡污水治理一体化工作推进专班,住建、财政、水务等多部门(单位)协调解决城乡供排水设施建设运维管理一揽子问题。建立农污设施建设运行费用分摊机制,明确新建项目建设费、泵站前设施、终端设施运维费及设施大修费等由各镇(街道)承担总费用的40%、50%、100%,其余由县财政和县水务集团承担。 设施建设城乡一体化。一是全面覆盖,推进设施建设。组建项目建设工程专班,全程参与项目设计、施工到竣工验收各环节。秉持“应纳尽纳、应接尽接”原则,推动城镇管网向镇村、农户延伸。实行“首件工程认可制”,提供标准化施工指导,减少工程变更50%。目前,新建城乡污水管网613.9公里,泵站128个,农户接户率95%。二是创新技术,破解施工难题。在纳厂设施建设过程中,充分考量地形、管网布局等因素,创新采用管径小、埋深浅、拓展半径广的负压收集系统,解决农村部分地域施工难度大,建设成本高的问题,大幅提高污水收集率,施工周期缩短60%。目前,共建成负压站5座。三是提标改造,实现处理升级。开展污水厂提标改造工作,新建缺氧池、接触池、沉淀池,增添生化风机、产水泵等处理设施,对刮泥机、出水系统等设备进行技改更新,采用“新建+技改”模式,实现污水处理规模和排放标准、资源利用三提升。日处理能力提升至 12 万吨,排放达清洁标准,每日处理污水量的20% 转化为再生水,用于市政、生态等领域。 运维管理城乡一体化。一是一企统管补短板。县水务集团整合运维力量,接管运维管理工作,模式由“N家运维单位”转变为“水务集团+N个运维班组”,从源头上补齐水质达标排放不稳定、运维企业小而多、管理水平差异大的短板。截至目前,全县866个既有处理设施运维工作完成移交,全面实现农村生活污水水务一体化运维,运维安全事故零发生。二是联调联控降成本。优化污水联调机制,推动“厂站网”污水操控运行一体化管理,实现智能分析、精准预警。依据日常系统运行情况和管网排查情况,确定重点区域,通过管网修复等方式进行雨污分流。2024年吨水处理成本下降11.62%,节约用电22.8万度,氨氮减排601吨。三是智慧监测提效率。依托GIS(地理信息系统)和BIM(建筑信息模型)技术,打造水务管网系统,通过可视化技术高效监测污水管网情况。目前,该系统录入管网1617公里,接入泵站168座,发现并整改故障114次,运维效率提高50%以上。(海盐县住房和城乡建设局 供稿)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