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州市聚焦“三化”体系,夯实垃圾分类为民实效 |
||||
|
||||
近年来,湖州市坚持“走在前、当示范”,聚焦便民利民关键环节,创新服务模式,着力构建“源头分类精准化、资源利用高效化、社会共治常态化”的垃圾分类服务体系,切实提升人居环境品质和居民生活便利度。 一是聚焦便民服务,夯实分类基础。一方面,精准服务源头,方便居民分类。全市1427个居民小区全面落实“定时定点”分类投放,515条主次干道推行“定时定线”分类收运,超60%的小区分类驿站完成智能化升级改造;创新“分类积分统一监管”模式,拓宽南太湖号APP等线上兑换渠道,惠及约24万户居民,有效激发居民参与积极性。另一方面,优化清运服务,保障居住环境。全市600余个居民小区推广生活垃圾“公交式”二次清运,清运准时率提升至98%以上,垃圾滞留时间减少2/3,显著减少异味对居民生活的影响;224个居民小区率先采用装修垃圾“箱体”清运模式,实现智慧收集、密闭运输,有效破解“噪音扰民”“扬尘污染”难题。 二是攻坚治理难点,提升服务韧性。一方面,畅通再生资源回收渠道。积极培育再生资源回收龙头企业,全市建成11个再生资源分拣中心,年回收可回收物达14.2万吨,回收利用率达71%;持续推动再生资源“两网融合”,累计建成并投用“袋式回收吧”31个,辐射周边居民4万余人,“居民自主投放、全品类回收、系统自动结算”的智能化管理模式基本成型。另一方面,强化监管执法联动。全市近700个小区完成物业直管模式转型,在降低运营成本的同时,有效厘清责任边界、杜绝推诿扯皮;常态化开展垃圾分类专项执法,聚焦市民关注的违规分类、混收混运等突出问题,加大处罚力度,今年以来全市累计执法处罚1470件,罚款金额达50.68万元。 三是营造共治氛围,激发全民参与。一方面,发挥群团组织桥梁纽带作用。充分调动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力量,打造“社区钟点工”“分小青”等特色志愿服务品牌,全市在册垃圾分类志愿者达14.1万人,推动湖州成功获评“全国垃圾分类志愿服务优秀城市”。另一方面,激发多元社会主体参与活力。联合高校成立生活垃圾分类管理研究院,系统编制垃圾分类标准化培训课程,分层分级精准施教,今年以来累计培训垃圾分类从业人员400余名,形成“官方引导、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生动局面,让垃圾分类新时尚真正融入日常、成为习惯。(湖州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 供稿)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