舟山市规范涉企行政检查 营造“管住风险、无事不扰”法治化营商环境 |
||||
|
||||
舟山市围绕破解涉企多头重复低效检查问题,强化监管、检查、服务“三位一体”闭环管控,全面规范涉企行政检查,助力打造“管住风险、无事不扰”法治营商环境。2024年,全市跨部门检查市场主体6789户次,减少重复检查4083次,企业受检频次降低60.14%。 完善“职责+信用”监管体系,夯实行政检查基础。一是以职责边界明确监管基础。严格行政检查标准,迅速制定出台全市严格规范涉企行政检查实施方案,科学厘清市、县各级执法管辖权限,实现一个市场主体对应一个执法层级,有效避免“市里前脚走、县里后脚到”重复检查现象。二是以事项清单厘清监管范围。行业主管部门以权责清单为基础,梳理本领域涉企行政检查事项清单向社会公布,实时动态监测事项实施情况,适时调整事项清单。目前,全市34个部门条线已认领省监管事项3640项,着力实现规范涉企行政检查为企业减负目标。三是以企业信用调节监管变量。推行企业信用等级与检查频次挂钩制度,依托“大综合一体化”执法监管数字平台,加强企业信用、风险程度、经营规模、行业特点等数据归集,形成3831家企业精准画像,运用“通用+专业”信用风险关联模式,实现对不同信用风险企业差异化监管,全市信用规则应用率达99.5%,远高于省定90%目标。 构建“统筹+数字”检查模式,提升行政执法效能。一是优化“综合查一次”模式。坚持“无计划不检查”原则,统筹做好年度执法计划制定和公示,建立涉企检查定期计划工作机制,推动检查事项、对象、主体、计划“一体统筹”,实现“应统尽统、应联尽联”。2024年,整合跨部门联合双随机任务110项,并结合舟山实际,纳入对船舶修造、油品贸易、航运企业等特色行业联合检查,实现任务数较去年翻番和全部门覆盖。二是规范“检时证码双亮”流程。整合检查事项清单、人员资质、检查依据等数据,依托“浙政钉·掌上执法”出示电子执法证、展示行政行为码,实现“无码不查、一码溯源”,倒逼依法执法、规范执法、透明执法。2024年6月以来,全市累计完成亮码检查(部门)12990次,亮码检查率达99.74%。三是推行“数字无感监管”检查。运用远程监管、移动监管、线上监管等方式,大力推广“非现场”监管。加强数字化模型建设,开发建设“小快灵”涉企执法数字模型,进一步提升行政执法规范和监督的智能智慧水平。 创新'服务+监督'帮扶机制,优化法治营商环境。一是打造“预约式”指导服务矩阵。依托线上“舟到助企”平台和线下18个企业监督联系点、400余个“15分钟服务站点”立体服务网络,聚焦九大现代海洋产业链,建立动态更新指导服务清单,开发油气储运、螺杆制造等3类特色行业“预约式”服务套餐。截至目前,收到企业预约申请数量162次,指导整改风险隐患数量87个。二是传递“有温度”执法帮扶模式。对涉及多部门多项检查的,探索实行“一表通查”、简单事项“委托查”,创新打造渔业养殖、休闲船艇监管等“一件事”特色场景,进一步压减入企检查部门和人员,实现检中涉企减负。对轻微违法行为落实“首违免罚”“触发式监管”,落实检后柔性执法,2024年共办理免罚案件2.3万件。三是贯通“12345”执法监督机制。纵深推进全国行政执法监督与12345热线建立合作机制试点任务,建立实施信息共享、预警抄报、会商会审、协查督办、定期分析合作五项机制。2024年,推动解决重点领域行政执法派单争议问题286件,重点领域群众信访回访初次满意率同比提升3%。(舟山市综合行政执法局 供稿)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