衢州市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践行人民城市理念 “三力”协同谱写高质量发展新篇


发布时间: 2025-08-12 17:46 信息来源: 浙江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 浏览次数:

近年来,在我国城镇化进入提质增效新阶段、城市发展转向存量更新的时代背景下,衢州市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以系统性思维推进政策改革,聚焦“普惠、便民、风控”三大核心维度协同发力,奋力书写住房公积金助力建设现代化人民城市的衢州答卷。

聚力普惠扩面,政策红利精准滴灌民生需求。积极响应住建部关于推动住房公积金向全体劳动者广覆盖的要求,着力破除制度壁垒,让公积金政策红利惠及更广群体,切实兜牢民生底线。一是提升政策保障力度。全市县抽选业务骨干组建政策分析研判小组,精准对接城市发展带来的居住需求变化和职工对“好房子”的向往,科学动态调整政策供给。通过加大贷款额度、扩大提取使用范围等,有效缓解职工购房首付及月供压力。今年以来,已支持1203户家庭圆梦安居,发放贷款总额9.5亿元,为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支持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提供了有力支撑。二是拓展政策覆盖广度。将灵活就业人员纳入制度覆盖,破除传统就业形态限制,积极探索适应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特点的缴存使用机制,放宽灵活就业人员缴存年龄限制为16-60周岁。今年上半年,新增灵活就业人员开户数达10362人,实缴人数占比位居全省第一。同时,将农业转移人口纳入制度保障范围内,创新推出“公农贷”政策融入区域内新型城镇化等重点工作,制度普惠性、共享性、均衡性显著增强,有力支持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和各类劳动者在衢安居乐业。三是创新政策使用维度。在保障基本住房消费基础上,持续优化政策使用,显著加大对无房职工租房支持力度,支持本地现房销售。今年以来,租房提取人次同比增长13.65%,提取金额达2亿元,带动现房销售去库存化57套。提取年度增值收益2.27亿元定向支持城市廉租房建设,通过政府统购存量商品房转化保障房源,既加速库存去化又扩大保障覆盖,形成市场与保障良性循环。

聚力便民提效,服务前置打造最优惠民体验。以“高效办成一件事”为标尺,构建全域覆盖、标准统一、响应迅速的市县一体化服务新格局。一是及时打通新政落地“最后一公里”。配套制定新政宣传方案,下沉一线,大力实施进社区、进农村、进市场、进协会、进院校的“五进”行动,深入各类招聘会、房交会等现场宣传50余次,发放各类宣传手册8000余份。牵头召开灵活就业人员参加住房公积金制度“民生面对面”叙谈会,聘请参会灵活就业人员代表担任宣传员,通过“人传人”的方式,促进更多灵活就业人员建缴。上半年通过下沉服务现场开户近千人。二是推行市县一体标准化服务全覆盖。全市县各营业厅设立“灵活就业人员服务专窗”,对灵缴相关事项实现一窗专办、一窗通办。谋划制订《服务标准化手册》,对服务品牌形象、管理制度体系、服务环境建设、工作人员行为规范、及投诉处理机制等关键环节,作出明确、可操作的具体规定,公积金服务标准向全域统一迈进。三是部门联动再造业务流程。与不动产、合作银行等部门单位深度协同,通过提取住房公积金转入房开企业预售资金监管账户,与创新推行购房人申请预提取住房公积金的模式,实现提取公积金支付首付款。同时,积极对接属地不动产登记中心和相关合作银行,全面优化纯公积金和组合贷款流程,推出贷款“带押过户”服务。截止目前支付新建商品房首付108笔,金额1776万;支付二手房首付21笔,金额422万;办理“带押过户”业务共3笔。

聚力风险防控,筑牢资金安全与制度运行堤坝。始终坚守资金安全生命线,将风险防控贯穿政策制定与业务运行全过程,为制度健康可持续发展保驾护航。一是巧用政策工具化解逾期风险。针对存量逾期客户设计个性化解决方案,巧妙运用“带押过户”及“二手房直付”2项新政,协同不动产登记部门及贷款银行,打造三方联动平台,通过支持原借款人提取住房公积金账户资金冲抵贷款本金并同步转化为买方首付款,在依法办理抵押权顺位变更后,为买方发放贷款覆盖交易余款。通过政策组合拳,从源头消除因筹资不及或融资不足引发的交易中断及贷款逾期风险。二是健全信访投诉预防化解机制。针对各类信访投诉,建立“上门普法+合规指导”双轨处置模式,通过政策宣讲、同步指导,助力企业规范完成缴存基数职代会审议程序,从源头预防群体性信访风险。同时对积案实行“一案双析”,在维护职工权益的同时阐明制度设计内涵,成功化解持续半年的个体投诉件3例及集体信访事项1例。讨论修订《衢州市公积金信访投诉处理办法》,配套制定流程导图及标准化模板,严格落实首接负责、限时办结、三级复核工作机制,确保群众诉求15日内100%响应。三是构建贷款全周期风控体系。 从贷前、贷中、贷后分段着手,建立严密的风险识别、评估、预警和处置机制。贷前严把准入关,运用大数据加强借款人还款能力与信用状况核查;贷中强化抵押登记管理,确保担保足额有效;贷后实施动态监测,对可能出现的逾期风险提前预警介入。(衢州市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 供稿)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