舟山:从“大海捞针”到“精准画像” 全力激发海陆共治新动能 |
||||
|
||||
舟山市依托“大综合一体化”行政执法改革,充分发挥陆海统筹优势,以算法规则为核心引擎,实行“精准画像”,通过数据融合、智能建模与分级响应,全链条重塑海洋执法监管模式,推动行政执法质效从“粗放巡查”向“靶向管控”跃升,全力激发海陆共治新动能。 织密全域感知网络,夯实精准画像数据基座。市“大综合一体化”行政执法指挥中心,与海洋行政联合执法指挥中心实行“两中心合署”模式,构建了海陆一体、市县乡三级贯通的行政执法协同指挥体系,为实现数据多维融合提供强大支撑。全市打破涉海部门数据壁垒,归集渔政、港航、海事等12家单位核心业务数据,叠加气象、海况、船舶、执法等上亿条基础数据,构建起涉海“数据仓库”。贯通“智治海安、精密智控”等涉海应用,完成硬件全域布控,集成53套雷达、1146路视频、12套AIS基站等海上感知设备,基本实现舟山海域智能监管全覆盖。全域、全量、实时的数据采集体系,为精准执法监管绘制了精细的“数字底图”。 创新智能算法模型,驱动风险分级精准研判。聚焦高频违法类型,开发“非法捕捞、非法海砂过驳、伏季休渔监管、小型船舶监管”等11大算法模型,对船舶碍航风险、海上违规作业风险、恶劣天气风险等安全隐患、违法违规线索进行智能预警与分级评估。如通过时间(禁捕期)、空间(保护区或特定海域)、航速(<3.5节且滞留超1小时)、轨迹(AIS关闭+雷达异常)构建预警逻辑,四维度精准识别非法捕捞可疑船舶。聚焦非法海砂过驳特征找准监管重点,基于船舶近距离接触、浮吊船定位、低速滞留、隐蔽且风浪小海域四要素建模,对25艘浮吊船实时监控,在3个高发海域设电子围栏和监控视频,锁定高风险目标。同时,模型算法参数结合历史案件分布、海域风险特征等动态更新,持续提升预警精准度。2024年以来,协助排查整治海上安全隐患3万余个、重大隐患1600余个,海上违法违规案(事)件发现率提升近30%。 强化结果评价应用,赋能差异化监管实践。依托前期数据分析生成的“事件频发区、船舶聚集区、航路密集区”等关键画像要素,将辖区海域智能划分成15个网格。整合48艘执法船艇、700余名执法人员及118艘“航行的支部示范船”纳入网格管理体系,实现海域最小单元的有效管控。创新建立“红橙黄”三色处置指挥流程,与海事、海警等部门紧密联动,根据画像结果精准调配海陆执法力量,采取现场执法、回港处置、电子警告等分类举措,让有限的执法船艇、执法力量更多的保障大案、要案和应急救援。2024年以来,部门协同响应率提升近50%,应急处置时长缩短近1个小时。打通“海上行刑共治”绿色司法快通道,实现涉海涉刑案件流转高效闭环。2024年以来,共移送涉海案件66起,增加83%,案件移送成功率达100%,移送时长由至少10个工作日缩短到3个工作日。(舟山市综合行政执法局 供稿)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