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市以“三个聚焦”加快推进人文环境现代化


发布时间: 2023-06-26 10:17 信息来源: 省建设厅 浏览次数:

杭州在现代化美丽城镇建设的纵深推进中,以“富裕富足、数智高效、和美共生”十二字方针为引领,将乡愁文化保护、乡土建筑修缮等作为美丽城镇建设、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抓手来实施,以强化美镇风貌彰显,推进人文环境现代化,让城镇在发展过程中既“留住记忆、记住乡愁”,又使文化“产之于民、用之于民”。

一聚焦规划机制“集成”,再领“新征程”。一是顶层设计,强化管理。深入开展调研活动,聚焦人口、产业等实际情况,率先制定《关于全面推进杭州市现代化美丽城镇建设的实施办法》,并通过立法调研与标准编制固化实践经验,如已由杭州市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十次会议表决通过的《杭州市乡村建设条例》与杭州市参与编制的浙江省工程建设标准《历史建筑修缮与利用规程》,进一步深化了乡土文化保护与发展的顶层引领。二是一镇一策一方案,重点凸显。围绕资金保障、土地保障、产业保障、人才保障等内容,在美丽城镇创建启动前提前编制“一镇一策一方案”。如余杭区闲林街道,明确乡镇建设方案、创建类型、创建方式,以闲林古埠文化生态为主线,把准古街历史文化脉络,在保护修缮古建筑的基础上引入“海绵城市”和“智慧街区”管理理念。三是运营前置,统一规划。通过运营前置,系统化的整合资本投资、产业业态、规划策划、建设施工、品牌推广、销售运营等资源。如建德市梅城古镇,对美镇范围内古镇、古街的业态质量进行分析研究,通过统一规划,严州邮驿文化馆、杭州书房、建德市德文化实践中心、杭州活态手工非遗展示馆等文旅特色项目入驻古镇。

二、聚焦赋能举措“集成”,再现“新情景”。一是研究前置,原貌保护。强化研究保护前置工作,把依法保护文物与科学开发利用有机结合。如富阳区新登镇,强化考古调查勘探前置,统筹文物保护与基础设施建设,通过加强对新登古城的原貌保护,不搞大拆大建,持续推进考古工作,完整显露了明清时期南城门面貌,基本厘清了唐代、宋代和明清等不同时期的城墙遗迹。二是遗迹复原,魅力新生。在原貌整治、修旧如旧保护性修缮古建筑的同时,植入展示、商业等功能,给予历史建筑新的生命力。如临安区太阳镇,通过对农业遗存保护再利用,将上世纪50年代建成的粮管站储粮仓库经过解危修缮后,建设为太阳粮仓博物馆、太阳农创展示中心、粮仓文创中心等文化创意空间,打造太阳文化地标。三是活化利用,沉浸体验。在探索和挖掘文化核心价值点和资源同时,引入艺术、科技等新技术助力文化振兴。如临安区河桥古镇,通过沿线的休闲娱乐设施、景点节点串点成线,构建成休闲夜游网,并依托大型文旅IP项目,植入国漫主题夜游情景剧,打造行浸式夜游体验项目,让游客感受老街风情、体验村落景区农事活动,拓宽乡愁旅游夜经济产业空间。

三、聚焦文旅融合“集效”,再创“新价值”。一是成立专班,挖掘资源。整合资源成立专班,坚持问题意识、问题导向,挖掘、收集、摸排文化资源。如临安区寿昌镇,成立寿昌文化工作专班,发掘梳理古城文化,活化景观遗迹,修复洪家厅、翁宅等10余处历史建筑。组织申报天罡拳非遗体验点,成功申报非遗代表性项目寿昌糕点制作技艺传播点,实现传统文化的传承,寿昌乡愁文脉的延续。二是非遗传承,文化创新。通过深入挖掘、保护传承、创新利用等方式,变文化资源为产业优势、致富渠道,推动实现文化传承和经济发展双赢。如余杭区瓶窑镇,首创非遗馆群,包含了良渚玉雕馆、余杭纸伞馆、瓶窑陶艺馆、风筝灯彩馆、蚕桑文化馆等5个非遗馆,非遗技艺得到更好的保护、利用和传承,打造成一个非遗活态保护和产学研一体的文化产业基地。三是旅游融合,价值转化。丰富“文化+旅游”产品内容,将历史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文化价值。如富阳区龙门镇,深入挖掘历史文化资源成立龙门古镇景区,“以品牌节庆活动带动”、“培育特色旅游+餐饮业态”、“联动大龙门优质资源”等方式,打造美丽文化产业新生态,形成现代化美丽城镇新的“乡愁记忆”。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